母亲说想出去走走,意思是想我陪她去个什么地方。一下我就想到了昭觉寺。

这次去昭觉寺,是我开着车陪母亲去的,以前是她带着我们。那时的母亲没这么大的年岁,走起路来听得见脚步声。现在可不一样了。母亲进了山门,从弥勒、观音、韦陀到释迦牟尼,一个一个地拜见。点香、敬蜡、作揖到随喜功德,一件事一件事地虔诚。我一直陪伴在母亲前后,细心地观察着母亲的每一个举动。我们母子缘分一生,这么多年,这样细心的关注和陪伴母亲,在我的印象里,还是第一次。岁月催老了母亲的容颜,瘦小了她的身材。一个长大了的儿子,陪着个头愈发矮小的母亲,慈心柔情一下涌上我的心头。

在昭觉寺里,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陪母亲到饭堂吃斋。

回廊的尽头,有一幅字,挂在墙壁上,是白纸黑字加了框的那种,字幅不算大,但很显眼,来去的人都能看见。字的内容是:“吾有三件宝:一曰勤,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跟在母亲身后,出了回廊,一起就到了斋堂。母亲找地方坐下,我去取斋。一碗米饭一碗煮厚皮菜,一人一份。尽管饿了,我咽下去却慢。

母亲在我的对面,端端庄庄坐着,左手端碗,拇指扣在碗沿上,另外四指扣着碗底,左手肘支在桌上,形成一个v字形。母亲右手持筷子,拈了菜,不直接送嘴里,而是轻放在碗里,也不是随便轻放在碗里,而是小心地轻放在方便吃进嘴里的碗边。母亲将菜放在碗边,不会马上吃,将菜和米饭拌一下,小心地送进嘴,小心地咀嚼,满足地品咂着米和菜的味道。盛着米饭的碗,一直被母亲尊重地端着。

碗里最后一粒米被母亲送进嘴里,母亲才小心地将碗轻放在桌上,又将盛菜的碗重叠上去,再小心地将筷子横在碗上。一张小纸巾,母亲用它小心地擦嘴,小心地擦手,再小心地轻沾桌上的点滴汤水。一张小纸巾,用过这么多地方,母亲才小心地将纸巾放在桌下的纸兜里。

小时候,在农家小屋里,母亲说,人的一生是从吃饭开始的。她说,看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出息,有没有造化,看一个人的吃相就知道了。所以母亲常教她的儿女们,坐要有个坐相,吃要有个吃相。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走南闯北,似乎还觉得自己混出了点小出息,但与对面端端庄庄坐着的母亲相比,论做人,恍然觉得,儿子还差母亲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