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东山作协走进梧龙古村落

    蔡潮与梧龙村


我想写有关蔡潮的文字久矣!因以前编写铜山古城旅游资料,了解到蔡潮对东山文运兴起的作用至关重要,由衷地敬仰。且近来我又常混迹于一群书法爱好者之间,对家乡各处摩崖石刻自然多看几眼,对蔡潮雄浑遒劲的大字印象颇深。在我的认识中,蔡潮之于东山有如韩愈之于潮州。

然而,想归想,总是因为各种忙,一直未曾提笔,久之也就淡忘了。这次,随东山作协到梧龙村采风,临行前我还和好友夸口,要写篇《梧龙村“扛酒”的前世今生》为“移风易俗”作宣传,并不曾想起蔡公来。不料,梧龙半日游之后,竟发现这个七部委联合公布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和蔡潮有着不少渊源,于是勾起了往日夙愿,手便痒起来,由不得不写了,已不再是单纯为完成东山作协的“命题作文”了。

话说明嘉靖五年(1526),时任福建右参政蔡潮巡海东南,来到抗倭重要据点铜山城。当时他应该是春风得意的,因为次年他就因为在福建的德政被提升为河南右布政使了。为感谢皇恩浩荡,他还在铜山城外水寨大山最显眼的石壁上刻上“宦海恩波”四个大字。

蔡潮在铜陵镇水寨大山的题字

初到铜山,他就发现铜山东临丰饶的闽南渔场,经济发展得不错,百姓也算富足,可惜住民均是士卒、渔民和商贾,少有读书人,更别说出文官了。

在一个没有风的午后,蔡潮站在城内岵嵝山最高处,环顾四周,他看到:东面,东门正对的海上,一座岛屿横卧,状如小龙;南面,南门湾一镜清波,宛如天池,远远的地方,有苏峰屹立庄重巍峨;西面是一片开阔之地,那是海岛的主体,远处丘陵层叠村落散布其中;北面是一座天然良港,渔舟商船络绎不绝。多美好的地方啊!地灵怎么能不人杰呢?

蔡潮是程朱理学弟子,最懂风水了。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他发现,铜山地理虽好但“东木不锐”,古时说“文东武西”,东木不锐不正是文笔不锋利吗?而且城内缺少书院,读书的氛围不浓,故此不出文人。于是他下令在东方的东门屿上建一座塔,取名“文峰塔”,作“文锋”“文丰”之意。他又下令在岵嵝上最高处文脉所在建书院,作为铜山教学场所。因书院大门朝南,正对着天池一般的南门湾,故而取名“南溟书院”。书院内祀其宗师朱文公,因此后人又称书院为朱文公祠。

蔡潮在铜陵镇南溟书院的题字

相传蔡潮还发现铜山城是有四个城门的,分别是东门晨曦,西门思美,南门答阳,北门拱极。但明明有四个城门,明初周德兴建城备寇时却偏偏下令堵着北门不开。拱极者,含有向北朝拜皇上的意思,此门不开,难怪铜山不出大官!于是他下令打开北门,却发现门洞里有一块石碑,上书“遇潮则开”。哈!原来周公早有计算!

是否有“遇潮则开”的石碑不得而知,但蔡潮下令打开铜山城北门一事在《铜山志》是有记载的。我们也不管建文峰塔是否改变风水,反正从此之后,天开文运,铜山是文人辈出,从此成为“海滨邹鲁”之地。《铜山志》记载,“总一弹丸片壤,自嘉靖迄崇祯,百余年间而登会先者九,执乡荐者十,明经者二十有六,茂才者四百有奇,一时称大盛焉”,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便是明末文坛泰斗、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

蔡潮这么牛,又和梧龙村有什么关系呢?

据传,明初时梧龙村晋派辈出武夫,特别是林氏五世时出了一位彪形大汉。此人身材高大一个顶俩,力大无穷可手托庙前石狮跨过圳岸面不改色,食量惊人能日食三斗。有一回他上城打擂,刚到台前便被擂主偷袭踢破头皮,他一怒之下将擂主撕成四段,由此威名远扬惊动官府。

蔡潮巡海来到东山海岛,在铜山城建文公祠时,听闻梧龙武夫辈出,便来了兴趣,亲自巡视审察此中玄机。仔细一看,梧龙村东有龙山盘倨,西有虎山侧卧,背靠后主山,面前开阔地,恰是“东卧龙、西卧虎、前有面前看、后有后靠山”,真个好地方!蔡公又发现,虎山上有一巨石矗立,如虎头高昂,霸气十足,风水如此,不出武夫才怪!

在古代文人的眼里,诗书总是比习武更有价值的,好地方可不能只出武夫。蔡潮便在虎头石的额头位置题刻“天开文运”四个楷书大字,用以压制武运腾升,助长文运滋生,并叮嘱梧龙乡人办私塾、习书礼、明建化、崇尚文学。

梧龙村虎头石

蔡公又来到村里田园大篮埔,见有一石塔雄伟,一问,名叫“镇潮塔”,顿时心里不悦,思忖半天不语。原来,石塔的前身是明洪武廿年周德兴建铜山城时建的烽火台。天顺五年,梧龙林氏三世祖垦荒“塔脚园”,为抵挡后江波涛汹涌和风沙劫煞,就将风火台遗址改建成石塔,取名“镇潮塔”。蔡潮暗忖,我名“潮”,你塔名“镇潮”,尴尬尴尬,不行!于是下令改塔名为“文昌塔”,一来避讳,二来与虎头石上的“天开文运”呼应,三来与铜山东门屿上的“文峰塔”对称,也是崇文兴学的意思。

果然,自此梧龙不再出鲁莽武夫,文人贤士却层出不穷,明天启、崇祯年间七世祖林震文武全才,官至六品同知,因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受吏部嘉奖“清勤自励”,临终时升至四品;清初晋五派人才济济,出现七秀同堂的盛景;清末秀才林清音,外号“乌鸡”,乡人称“乌鸡秀”因其敢于扬善除恶,能济人于水火而名扬海岛内外。

地理风水对梧龙村的影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蔡公倡导读书、倡办学堂、教化村民,改变梧龙村却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穿行在村里,但见巷道笔直、古屋俨然,燕尾脊剪瓷雕之上、雕梁画栋之间,处处蕴含文化底韵,不虚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我想这正是蔡公德政的深远影响。

蔡公德政至今铭刻在虎头石上,记载在梧龙族谱中,流传在东山人民的趣谈中。可见,官员爱民、勤政,总是受人爱戴的。你为民办好事,百姓则代代称颂于你,蔡公,值了!

(张艺生  2019年3月8日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