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2008年1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并不遥远的年代》一书扫描转码整理,文字、数字如有错漏请对照附图原文,也可以在本文下方留言反馈。

 

东山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概述

中共东山县委党史研究室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成为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源头,从此一场特殊的运动断断续续绵延几十年。60年代末期,因为毛泽东的一个号召,使上山下乡运动进入了最高潮。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大运动中,知青们走出城镇,扎根农村,特殊的历史为那一代青年提供了一条特殊的道路,知青的脚步为中国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东山是个海岛县,人口较少。东山县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全国各地一样,经历时间长,涉及面广。东山县上山下乡运动始于1964年,当年县委制订动员城镇人口上山下乡的方案,方案认为城镇人口上山下乡是解决城镇剩余劳动力和山区农村地多人少,缺乏劳动力的矛盾,同时也是解决城镇闲散劳动力出路问题,更主要是对开发山区、发展山区经济、促进国计展生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为鼓励城镇人口到山区农村,东山县委制订了几条鼓励政策,总体方针是“以自力更生为主,集体帮助、群众互助、国家支援为辅”,1964-1965年全县共动员上山下乡居民55户338人,青年学生72人。其中,安置在本县农村各社队26户122人,独立办队(青年远耕队)69人,到长泰坂里公社新春大队29户147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打断了上山下乡的正常进程,各级党政机关几近瘫痪,已无法着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和组织,在校生以及农村和城市的知青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年代。到1968年秋,积压在校的1966.1967两届毕业生和刚刚毕业的1968届高初中毕业生就业之路受堵,严峻问题开始显现。

1968年底,毛泽东向全国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号召后,全国各地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为积极响应党中央、毛泽东的号召,东山县按照省、地委的要求,迅速行动起来。一是大造舆论,在全县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毛泽东的重要指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举办学习班,组织广大毕业生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以“老三篇”为武器,以“-私批修”为纲,批判所谓的在毕业生分配工作中推行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三是组织落实工作,对全县知识青年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比较切实可行的计划,配备一些干部带领,统一把上山下乡人员编组到农村去安家落户。

根据省、专区指示精神,县里出台文件,对知识青年、城镇居民上山下乡的经费开支、粮油、生活用品、用具等按标准给予一定的补助。城镇人口下乡插队的经费规定每人130元,粮油供应标准每人每月全劳力33斤,半劳力30斤,棉布没人补助11市尺,棉花1 3市斤,蚊帐布11市尺,在修建上需用木材的平均每人0.3米,按当地批发价打九折供应,同时还对医疗、运输照顾标准等进行多方面的规1969年元月,东山县县成立了“四个面向”办公室机构,专门负责干部、知青和城镇居民岛农村去,到山区去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不久,东山县在城关发动1966-1968届高、初中毕业生及社会知识青年到平和的安厚、坂仔、南胜等公社插队落户,并发动一批没有固定职业的城镇居民和一部份商业系统的职工到平和县插队。从1969年到1972年,东山县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累计达到350人。

动员城镇人口上山下乡建设山区是大势所趋,就全国而言,国家推进此项工作的计划愈来愈显示出强势,省革委、地革委也提出,动员城镇人口上山下乡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所以,在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每年都要动员和组织大批城镇人口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为了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地革委精神,当时的东山县革委制订了相关文件,大张旗鼓地做好宣传教育,并进行了大发动、大动员,许多热血青年也积极响应毛泽东“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积极投身到上山下乡运动的洪流中。

上山下乡运动由于从一开始就显得比较仓促,知青下乡后遇到种种困难没有配套措施来防范和解决,因此,大部分知青下乡插队后就开始陷入无力自拔的困境中。很多抱着美好愿望的青年落户农村后就发现了现实问题。除了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差外,还存在困难户多,住户以租借居多,,口粮和工分值双低等问题,一些习惯城里生活的知青无法适应农村艰苦劳累的生活,不得不返回城里干一些杂活,主观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上山下乡有畏难的情绪,也预示着今后动员知青上山下乡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东山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第二次高潮从1974年开始。之前,1973年6月22日至8月7日,全国第一次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分析形势,总结经验,研究制订了“统筹解决”的方针政策。之后,省委、地委相继召开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积极落实知青政策,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特别是下乡知青的吃、住、用、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东山县于1973年9月10-14日,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到会的各公社党委书记、大队街道党支部书记、社队团妇干部、县革委会组长,县直企事业单位的同志及知识青年代表共266人;会议要求进一步向全县人民宣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切实抓好这项工作。会后,东山县大造宣传舆论,举办知识青年学习班,积极规划青年点,抓紧清理安置费,加强薄弱环节,较好地贯彻中央和省、地委的指示精神。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掀起第二次知青上山下乡的新高潮作了较好的准备。为了更好地领导全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73年11月,东山县根据中共中央[1973]10号文件《关于县以上党委都要建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和得力的办事机构的通知》和省、地委的指示精神,成立了“中共东山县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

1974年,东山县在城安、东沈、梧栊、径里、叶厝等15个村建立“知青点”,城镇知识青年凡符合上山下乡条件的分别被安排在各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5年6月6—12日,龙溪地委召开地区首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总结几年来全区知青上山下乡工作成绩和经验,并提出了知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贯彻落实地委会议精神,6月底,县委出台了上山下乡动员令,要求除病残不能参加农业劳动,独生子女,多子女而身边可留下一个子女照顾外,城镇人口中凡年满17周岁至28周岁的,都要动员上山下乡,应届高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一个也不能散到社会上去。至此,东山县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又一新高潮。当年全县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达到154名。

1975年10月12日,县委发出《关于坚决清退私招乱雇的临时工、季节工、家属工和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通知》,指出凡是上山下乡知识  青年而被私自招用的临时工、季节工、家属工、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赤脚医生一律清退,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上山下乡工作的顺利开展。

1976年,给全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但拨乱压反正的阻力依然存在,“两个凡是”导致新时期头两年局面步履艰难,同时,延缓了知青问题的解决。

1977年全国各地继续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1978年10月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在京召开,会上许诺将来不搞这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全国人民传递了上山下乡行将收场的信号。但形势发展很快,到1980年,上山下乡运动被提前终止。

从1974年至1978年,东山县知青上山下乡的人数分别为:1974年85人,1975年154人,1976年104人,1977年81人,1978年35人。5年间累计达到456人,其中跨县市人数12人。这些知青中一部分到各公社社队办林场、耕山队等地落户,也有一部分到农村社队插队,绝大部分被安置于15个知青点,如1977年下乡知青集中在知青点人数达到387人。

从1964年到1978年,东山县知青上山下乡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64年到1972年,这一时期知青上山下乡主要是跨县的比较多,累计达到675人;第二个时期从1973年到1978年,上山下乡基本上集中在本县,累计达到444人,其中跨县的仅为12人。东山知青下乡从开始到结束,历经14年。这期间,知青们经历了农村艰苦生产的考验和生活经历的磨炼,有的在农业生产中掌握劳动技能,有的成为农业生产能手,有的知青还成为生产队、生产大队的领导成员,也有的知青因工作突出在当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思想和心灵的真正“蜕变”。

从城镇走向农村,再从农村回到城镇,这是中国历史成就知青的一段历程。与其他地方的知青返城安置就业一样,东山县经历了从陆陆续续的返回原籍到大规模的返城。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64-1980年,东山知青从农村返城的人数达到804人,而最大规模的返城则是1979年,当年人数达到321人。返城的主要方式有通过招工进厂、顶替父母工作、应征入伍,还有的通过升学考试,也有被提拔为国家干部。相对其他人来说,这一部分人是比较幸运的,但幸运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知青在经历了命运的“折腾”后,人生的轨迹也发生了偏差。如今,当知青们提起当年那段生活,那段经历,他们都觉得难以一下子用语言说清那种五味杂陈的感受。

(执笔:陈松炎)

        附:东山县部分知青名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