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汕头市委台办 林俊聪)

三山国王文化,是自古至今,粤东潮汕与台湾民间盛行的信仰,甚至传到星、马、泰、新、越、印尼东南亚国家和香港,它牵涉到粤民移台史、民族史、华侨史、考古学和民俗学等方面,已引起两岸学者及日本、美国专家的高度注意。1986年4月4日,美国历史学硕士、厦门大学博士生丁荷生,至霖田祖庙考察,告诉在场黄朝凡君说要写论文。各地学者已出书多部,如1996年汕大出版社出版吴金夫<<三山国王文化透视>>、1999年5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贝闻喜、杨方笙主编<<三山国王丛谈>>等。1992年10月4日至6日在霖田祖庙所在地揭西县城,由县政协举行三山祖庙学术研讨会,学者50多人,论文21篇,马来西亚张肯堂、泰国李少儒诸先生寄来论文。自1988年以来,台湾信众已组团数百个、近万人次来霖田祖庙祭拜,形成寻根旅游热。本文就其发源、传播台湾及其意义试行论证。

一、三山国王文化发源于1000多年前潮州

三山国王,源于隋朝(581──618)潮州府揭阳县霖田(今属揭西县),故也称“潮州三山神”,是潮汕本地神中最古老而又最有影响者。其庙在潮汕各市、县都有仿建,播及梅县、兴宁、大埔、丰顺、海丰、陆丰、汕尾、惠东、台山、东莞、佛山、福建省东山县、广西省昭平县等地,共有庙估计逾360座1。它被潮人视为“社神”、“地头神”。旧时若出生儿女或亲人逝世,都得进庙向国王禀告,好比申报或注销户口(死人须禀告后才能扛上山埋葬)。南澳岛渔民在新船出海时,都把它和妈祖神香火,请到船内分别设香炉祭拜,祈求一帆风顺。

据元朝编修官刘希孟<<明贶庙记>>(原载明<<永乐大典>>,后被清<<潮州府志>>、<<揭阳县志>>等所转载),三山神“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2按<<明贶庙记>>所述,其来源传说如下──隋朝时,霖田镇的巾(又名金)、明(又名银)、独三座山,有三神人出之巾山石穴,受命于天,镇巾、明、独三山,托灵于玉峰界石。显圣之日,古枫树生莲花,众异之。乡民陈氏,白昼见3人乘马而来,招为侍从,未几遂化为神,众尤异之,乃置祠合祀。接着,假人以神言,封陈氏为将军,声名日著,被称为“化王”,尊为界石之神。三山神助隋朝统一天下,又显灵救驾,助唐扶宋,庇佑民众。宋太祖开基,刘 拒命,讨者求之于神,即风雷相助,南海以平。宋太宗伐太原,观金甲神三人助战获胜,见城头云中显示“潮州三山神”字样,故封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庙额为“明贶”(故三山国王庙又称“明贶庙”,今汕头市金平区金砂乡中庙额石刻仍存此三字)。霖田祖庙正殿原有联曰:“巾明独三山鼎峙,隋唐宋公侯敕封。”概述了三山国王的地理环境和来历。

神有另外传说多种。河婆民众说,三山神是南北朝义士,大王连来,二王龙轩,三王乔俊,系异姓兄弟,佑国护民。而<<台湾神仙传>>和马来西亚吉隆坡蕉赖庙记,认为是南北朝三勇士,助隋开国君子杨坚完成帝业,故受封为驾前三大将,却自甘退隐,是“英灵神”。

霖田三山祖庙,在今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庙角管区内,距县城棉湖2公里。唐朝时有两位名人到此庙祭拜。第一位是唐初名将、岭南行军总管、“开漳圣王”陈元光(657──711),于仪凤二年(677)率军由闽赴潮平寇乱,驻军界石,祭神并写下<<祀潮州三山神题壁>>五言诗三首(详见1990年厦门鹭江出版社<<陈元光<龙湖集>校注研究>>)。第二位是元和十四年(819),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768──834)命属官祭奠,韩愈写<<祭界石神文>>(详见<<永乐大典·祭界石神文>>、<<昌黎先生集>>卷二十二)。

该祖庙于1984年已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1992年已重建一新,2005年又投资80多万元扩建、维修,成为远近古建瑰宝,扬名两岸的考古、寻根、旅游胜地。该庙后倚789米高的独山(位于庙北10公里余),面对483米高的明山(位于庙南1.5公里),东临627米高的巾山(离庙15公里)。此庙影响广大,使附近地名“姓庙”,如大庙山(即玉峰)、细庙山、大庙村、庙角村(又名庙前村)、庙垄村、庙山村,真是地以庙显。

该庙历经沧桑。现址是宋建清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河婆枫宸乡人、福建古田知县刘昆兰告老还乡,捐巨资对庙作大规模全面扩建,并捐良田11亩、耕牛1头、犁耙各一副、锅头一口作香火金来源。1958年,庙塌墙断。1984年12月县政府成立修庙筹委会,获海内外捐款260万元重建之。其中,广东威达医疗器械集团公司捐78万元。自1986年4月13日至1992年重建告竣,占地2亩,其中建筑700多平方米,不仅恢复原来宏大的三进的石木结构规模,而且大幅度扩之,完善配套。把庙顶土瓦改铺为金黄色琉璃瓦,庙脊嵌五彩嵌瓷,饰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地面与天井铺上花岗岩石板,美观坚固。

庙前新建白石拱桥,庙门建为花岗岩水磨石板三山门,大门上刻“三山祖庙”篆书,均是广州书法名家李伟手笔,古朴雄浑。两旁各刻“明贶”、“广灵”。门楼内两侧各有一尊4米高的把门将军塑像,正襟危坐,手持长剑,魁梧威武,左为孟章大将军,右为鉴名大将军,各配白马、赤马、马夫,惟妙惟肖。入门后是宽敞庭院,两旁神厅,分坐10多尊纪念神。登石阶三级,即到大殿。正龛橱内高坐着黑(即三王爷,坐中间,据传功劳最大)、白(即大王爷,坐左)、红(即二王爷,坐右)脸,穿朝服并捧朝笏三位金身国王像。两边偏殿,各安坐木坑公王、指挥大使(相传两臣奉帝来宣旨而恋此地,不愿回朝)塑像,案前旁神为文官、武官、斗印官、厨官、门官、上马官,各捧印绶、拿手册、擎大槌、执神笔、持宝剑等。栋下挂匾“山岳钟灵”,又有名家撰书对联。殿后花厅,纱橱内端坐王后娘娘、贤德娘娘、圣德娘娘,三尊王爷夫人绣像。左龛奉天后圣母,右龛供送子观音。石柱如林,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巧夺天工。联墨似珠,各展骚雅。宋太宗敕封“三山国王神位”圣旨石牌,四周通雕云龙图饰,精美宝贵。全庙大小塑像47尊。诸神座后,各绘优美古典壁画。大多数来自汕头市高级工艺师黄丹池及其助手大作。庙大门前坪上,铺花岗岩石板,有57平方米泮池,周围筑石栏杆,池间石桥两端各有一对回头石狮、石象。

庙近县城,公路畅通。它重建之后,迎来许多海内外尤其是台胞香客游人。自1988年台湾宜兰县27位台胞进香团,专程至此寻根问祖之后,一批批台胞接踵而来。

二、三山国王文化420年前传入台湾

在台湾,崇拜三山国王神者甚众,是仅次于对妈祖神的民间信仰热。

早在420年前的明朝,霖田祖庙的香火就传入台湾。

“广东省揭阳县弟子马义雄、周榆森二人,恭带故乡霖田庙‘敕封三山国王’香火来台,于鹿仔港登岸,转抵本庙现址,为纪念国王奉旨莅台开基,显化济世,是即以故乡之名,正式命名此地为‘荷婆仑’。亦因故乡‘河婆’与‘荷婆’谐音之故,是兼取本庙前面‘溪湖’之中,天然出产莲‘荷’芡实之特色,及本庙地为小山‘仑’构成,以故斯时即将此地叫做‘荷婆仑’,其意义更为深远。据先民传颂,本庙圣神三山国王,当奉旨于本‘荷婆仑’开基之始。三尊圣神,因感职责重大,一时不敢领旨莅任,嗣奉上天加派神农大帝、财神、韦驮、护法、福德正神、太子元帅等予同班协助,以奠定开基圣业并再派文武带旨官隆重宣旨开基,以代天行道,救世救民,又命文武带旨官随侍在侧,如有重大事故者,藉即往返天廷奏闻处理,故本宫除主神三山国王之外另崇祀上列神尊者是也。翌年(1587),地方众弟子倡议建庙,就地取材,搭建茅屋,命名本庙为“霖肇宫”,是取其广东‘敕封三山国王’为全国开基祖庙之‘霖田祖庙’三山国王在台‘肇’其建“宫”之意,并塑造‘敕封三山国王’神位祖牌奉祀之。”3这就是全台国王庙之始。

明神宗万历廿七年岁次己亥年(1599),它被翻修为“土埆“庙,“神灵”返里邀广东河婆雕塑名师,莅临恭塑国王圣像三尊及上列神尊于大庙之内,又随其来台之便,恭带国王“驱邪押煞七星宝剑”到来4。

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年(1832)。炉下弟子深感国王爱民恤民,宽鸿大德,只有虔诚信奉,始得平安,由于众弟子精诚团结,地方建设飞跃进步,经济繁荣,人人共感国王施恩之赐,众议倡建大庙,由福建购买建材并聘艺工著手兴建。两年后,即1834年,大庙修建完成,三山国王奉玉旨诣广东省揭阳县霖田庙进香,国王为深体当时弟子创伤初愈,本爱民恤民之职志,以节俭原则,而免去信徒列阵抬与翻洋越岭跋涉浪费之进香形式,改由“神灵”驾赴祖家进香。返驾之日,由众弟子到鹿仔港接香,是其第一次返里进香者也。嗣后所有返里进香者,均循此方式进行,但接香地点即渐渐缩近至埔盐乡地界。民国六十五年(1976)八月又奉旨返里进香,其接香地点选定于福兴工业区,是为距今最近之一次进香5。

道光十五年岁次乙未年(1835)。彰化县知邑事杨桂森博学多能,且深通地舆,素仰“荷婆仑”霖肇宫三山国王神灵显赫,以为必有得他奥妙,是则莅临本宫虔诚参拜,并数度探堪地舆,思有以致之,但国王立即显化驾雾罩住,故未见端倪,而仅看到“前有濠,后有岢,水西流,安乐窝。”而已,现尚留有杨本县识文,为其随人曾儒荐字古月氏志,敕石为记6。

清道光廿一岁次辛丑年(1841),有一神奇传说。彰化县武东堡柴头井(今员林镇林厝里)等地,井水变色恶疫流行,国王为救万民,安居乐业,即向玉帝请旨出巡,于该地大显神通,施符挥剑,驱邪押煞,所到之处清泉涌出,味如甘露,众生饮后,恶疫立愈。该地百姓,迄今莫不感戴神功,传颂不已(据传在该地,原有一口废弃不用之木墙浅井,经国王降法,取水济众,故地名曰“柴头井”是由此而起)。嗣于咸丰丁巳年(1857)及民国乙丑年(1925)间,分别再度出巡,是为本宫三山国王显化佑民之一大盛事7。

道光廿八年岁次戊申年(1848)。岭南(南岭之南,泛指广东省等地方之总称)众弟子,频来台通商,以当时之航海术,视台湾海峡为畏途,因离乡背井后,为求经商赚钱,并为确保水陆一路平安,无不莅宫虔诚叩求国王庇佑,结果总是无往不利,渠等为答谢本宫国王护佑神功,竟率团前来进香并献匾“鼎峙英灵”一方,以表感戴之至意8。

1953年,现庙重建完成,庙之大小悉依照以前型式,竣工之日,所辖各地众弟子,均热烈庆祝9。

1986年,此庙隆重举行三山国王入台开基400年庆典活动。

上述是最早从霖田传台第一庙沿革概述。

台湾云林县大埤乡大德村太和街三山国王庙也要出名。

康熙年间(1662──1722),一名由广东来台的人士,定居于云林县大埤乡太和街。他来台时,从大陆携带了“三山国王”的神像,镇宅奉祀。当时,因太和街瘴气未除,民众多染上流行疾病,于是祈求王爷施医救世。罹患奇难杂症者,每求必应,依愿痊愈。民众感于神灵显赫,于是信神更笃,经传扬开来,前来参拜者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到了嘉庆十四年(1809)四月,由当地张元基、张元国兄弟,聚集五十三庄的广东籍民众,为纪念祖神,使历代子孙追本溯源,共捐8500元,鸠工建庙,并从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所雕刻的三山国王金身,迎来奉祀。庙号“太和街三仙亭三山国王庙”。光绪十四年(1888)五月,庙宇因年久失修,栋宇倾颓,于是再募款3200元修建,至越载十月完工。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二十三日发生大地震,庙倒塌,因当时民众经济困难,所以未能立即募款修复,事经张建朝以竹造茅屋安祀神像,暂避风雨,才免于香火中断。

1912年九月和1920 年八月,因暴风雨袭击,庙两度受损,断垣残壁。

1931年三月一日,庙管理人张有卿再依往例向二县市八乡镇四十七村里之广

1946年,台湾光复,庙宇召开会议,推派张有卿到高雄,向焚毁神像的负责郡守中村乙彦,索取谢罪金3000元,重新雕塑神像,不足额款再由广东人等筹补。

1947年六月,再以三十余万元修茸中殿,1949年经信徒会议推选刘守腾为本庙负责人,再修前殿、后殿。

文、武将神像于一九八一年间再度落难被人偷走,幸被警方查获,本庙再派员到台北迎回。

1981年,庙宇再予大修。

目前庙有前、中、后殿、钟鼓楼、香客大楼、议事厅、停车场,供前往朝拜的游客、信徒停车之用10。

云林县另一国王庙,即东势厝赐安宫,也名气不小。

明崇祯(1628──1644)末年间,汉人渡台者众,均为开拓台士之无名英雄。其中有潮州人氏蔡鸿均信士于舟渡台途中,遭遇台风骇浪,临危之际,面祷三山国王叩求庇佑,果然有惊无险随风飘泊于台岛西岸,乃溯虎尾溪出海口逆流东上五里处登陆,聚居其地遂以船头名之。先民于船头垦殖荒芜,结茅为屋,筑土为墙,编竹为垣,犹存古朴之风,披星戴月,勤劳耕耘,兼之地有圹土,民皆无惰怠之习,惟夏秋多淫雨,泥淤水深,非昼不可行,身处困境,谋生多艰,而仍然不忘三山国王神灵,慈悲沐恩之德,遂草草筑茅供奉香火膜拜。

永历十五年(1661)暮春,郑成功渡台驱荷至越载2月1日胜利复台,台西平原一带闽粤庶民移居者众,杂居于船头文化交流相互砥砺,实有良多贡献,遂聚成闾里,船头厝以焉得名。闽粤殖民勿论务农业商,咸奉三山国王神灵,兼之神威显赫,虔心祈祷者无不应验,灵播于外,远近咸集信徒如云,嗣至康熙年间乃雕刻三山国王金身,配置大明宣德年制宝炉,供众奉祀,香火鼎盛。

康熙(1662──1722)末年,船头厝隶属诸罗,知县于是年季秋,北巡迷途于船头属界。三山国王灵显,神火指引迷津得安返诸罗。翌年仲春大国王圣诞,众庶民盛况举祭,知县有感圣恩大德颁赐封地三十里归庙,遂名斯地曰王爷埔。

雍正(1723──1735)初年,诸罗划分三县,以河为界,迄乾隆年间(1736──1795),船头厝商贾云集成街,复以圳头厝街名之,隶属彰化县海丰保,时值癸亥年(1743),久旱不雨,禾稼俱焦,野莩载道,住民祈祷于三山国王,哑人开口言曰:“三山国王灵显,明日正午,甘霖必至。”及时甘霖救旱果验,五谷丰登,圳头厝街及其邻近住民咸感三山国王之神庇,泽被邦黎,遂由本地信士冬启发倡议重修庙宇,众皆倾囊捐献,于乾隆廿二年(1757)巍峨堂皇之庙宇修建完竣,是年仲春庆成大典,众为铭其赐地方安吉择庙名为赐安宫。

又历经数十载,闽粤民族之械斗,漳泉之民纠纷,宗族衍派之宿怨,抢盗掠掳,使繁荣一时之圳头厝街及其邻近村庄,渐次凋零衰微,可叹哀哉!迨至嘉庆丙子年(1816)瘟疫四起,传染蔓延之烈,令住民闻疫寒心恐怖之甚!圳头厝街之没落,遂沦为凄凉惨景,原住民之迁徏,各处四散,残留牛埔头、东势厝、龙潭、程海厝等处住民叩求三山国王神灵,普济众生,果然瘟病暂告平息。

道光年间(1821──1850)圳头厝街、鲤鱼庄暨邻近村庄相继瓦散,鸡犬绝迹,顿成墟土,真是可怜。更有伤心处,遍寻塚墓残骸,夕阳照白骨,游魂无处归,孤雁芦苇,不复昔日繁华,梦萦前尘不堪回首。适有善士,广施善缘,妥为收埋,从此孤魂有托,含笑九泉。三山国王庙宇因历多年宗族械斗,天灾瘟祸之变故,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日剥风蚀,破壁断垣,惨状不堪目睹。

道光(1821──1850)末年间,由东势厝黄约信士,倡议邀集四股内之众信士,热诚捐献,于翌年孟夏,从其原有规模宏大之庙宇缩小改建,四股内之众信士铭感圣德沐恩,祈祷于三山国王之神灵,庇佑四股村落众生。庙宇改修完竣,遂以四安宫名之,就此四安宫之三山国王明神益加显扬于远近矣11。

在台南市西北隅(今北区立人街),也有一座自清雍正七年(1729)由潮人创建的著名三山国王庙。其两侧各建天后祠、韩文公祠。古因后殿辟有客房,多为潮人商贾过往投宿之客栈,故庙又被称为“潮州会馆”。历代有重建或修葺。自1985年起为二级古迹保护,是潮台亲密关系的又一文物佐证。

据清乾隆十七年(1752)鲁鼎梅主修、王必昌总篡的<<重修台湾县志>>,卷六祠宇篇记载:“三山国王在小北门内镇北坊水仔尾。庙祀粤潮州巾山、明山、独山之神。雍正七年(1729),知县杨允玺、左营游击林梦熊率粤东诸商民建。”他们派人到潮州佩带国王香炉、香火来台而创设。按该志所记,台湾知县杨允玺,是广东大埔县(时属潮州辖下)人,甲辰(1724)举人,雍正七年四月任台湾知县。林梦熊,则是广东海阳县(即今潮安县)人,武进士,雍正七年任台湾镇标左营游击。

从此,文献多以鲁鼎梅主修的<<重修台湾县志>>记载为依据,咸认庙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这是正确的。但是,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服务于台南第一中学的日本人前岛信次,在<<科学的台湾杂志>>台南专辑中,刊登一篇题为<<台南的古庙>>文章,却对<<重修台湾县志>>记事提出了前后矛盾的质疑,认为是乾隆七年创庙,此系据乾隆二十九年<<续修台湾府志>>把杨、林任职是“雍正七年”,误写成“乾隆七年”之错误所引起的,故该庙创建年代,据1986年台南市潮籍蔡卓如先生考证,认为应恢复前说,即雍正七年。

自清雍正至乾隆年间,潮州人去台者日多,游子思乡,对贬潮而有功于民的韩文公敬仰不忘,便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于台南三山国王庙右侧建韩文公祠。在此之前不久,因潮人崇拜妈祖,故在国王庙左侧建天后祠。两祠在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国王庙重建时同时重建,而随同国王庙列为二级古迹。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林广盛等发起募款,进行一次耗资庞大的修庙。嘉庆七年(1802),由陈启芳等发起修庙,第1次在该年正月施工,第2次延至同治三年(1864)十月进行。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1969年由黄澄林、林奕廷出资整修。1977年因前埕积水,由管委会主委韩振声发起整修,并建金炉1座。1990年因天后祠墙廊屋面损坏,由庙方自行整修。1994年,当局拨出新台币6380万元庞大经费大修,于1996年完工。

台南三山国王庙原有设置提供潮籍同乡租赁寄住的会馆房舍,自台湾光复之后,因全被占住变卖,实际上已无会馆存在。而目前庙地面积,依据杨建筑师仁江先生主撰的<<台南三山国王庙之调查研究与修护计划>>中记载,庙宇占地为1791平方,坐东南朝西北,是一座三进三祠的庙宇建筑,平面配置分别由横长形的前殿、正殿、后殿等三组空间排列而成,前殿与正殿间由四道厚实的纵向山墙将两殿前后串连,分划成三座三间的合院式主祭祀建筑,正殿面较为宽敞的中央部份为三山国王庙,主要祀三山国王,左右并有花瓶形门通往左右两殿,左奉天后圣母,右祀韩文公,后殿除正中明间供奉三山国王夫人外,左右侧各有空房两间,作为庙宇文物展示室,供信徒及游客参观。

全庙纯粹是潮州式庙宇建筑。庙里的砖木均从潮州用船运去,聘潮州工匠献艺。雕梁画栋,剪贴细致,狮座壮硕,花鸟鱼蟹各有寓意;瓶门顺通左右,呈现空间雅趣,皆体现了潮人建筑工艺的特色。

该庙自1985年8月19日,由“内政部”公告列为台南地区第二级古迹之后,于1989年委请具有文物资产修护研究专长的名建筑师杨仁江先生,进行调查研究及修护规划,嗣经杨建筑师提出计划核定后,于1994年4月初以新台币6380万元完成发包,并于4月20日正式动工修护,于1996年底完工。另于庙宇右侧所需防火巷等部份用地,正计划协商购买中,将列为第二期工程计划办理。台南市“政府”已竖立<<三山国王庙>>碑记加以保护。

该庙创建后,高雄、新竹、竹东、新庄、宜兰、台中、台东、台北、苗栗、南投、彰化、云林、嘉义、屏东、花莲,相继也以潮人为主建庙(部分在此前已建有庙)。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人们进庙烧香,祈求平安。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国王生日,各庙更是隆重庆祝。

庙中存有很高文物价值之匾。如正殿神龛匾:

“戊辰年(1748)孟春,乾隆御笔:褒忠。赐广东义民。”

曾有名匾,如“重瞻山斗,钦加布政使衔统领台南潮晋全军福建尽先补用道克勇巴图鲁方勳(普宁人方耀之弟)敬撰并书。”12

综上所述,作为发源于粤东潮汕本土神、“地头神”的三山国王神,自明朝香火入台后,随着广东移民在台繁衍,而传遍全岛,建庙奉祀。在1987年1月,台湾省“民政厅”编印<<台湾省各县市寺庙名册>>中,计有三山国王庙145座,其中宜兰县34座,为全台县份中最多者。而据学者统计,至少有170多座、信众600万人。主要集中于4个地区:南部的高雄、屏东两县,特别是下淡水流域;中部大甲、大肚、浊水、大港4条溪流的中下游平原和丘陵地区;新竹的竹堑溪和山溪流域;宜兰平原。信徒以粤籍客家人、潮汕人、闽南籍为主,已成立“台湾省奉祀三山国王神圣庙宇联谊会”。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是国王诞辰。台湾各地三山国王庙,此日香火特隆,男女善信云集,顶礼膜拜,场面动人。

三、三山国王文化对两岸的意义

三山国王文化,对两岸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是十分重要而且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如下三点:

1、是粤民渡台垦荒的历史印记

在台湾,仅次于拜妈祖的崇拜三山国王热,历久不衰,已成为粤民渡台垦荒、生存发展的历史印记。

早期的大陆人民移居台湾,面临多种危险。除了朝廷实施海禁,不许渡台之外,是海峡风浪。古代没有天气预报,渡海全靠木帆船,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旦在海途中突遇风暴,则船翻人亡,葬身鱼腹。为树立战胜风浪、勇于渡台的信心,他们就带上故乡三山国王神的香火,作为“护身符”,让神保佑一帆风顺。安然抵台后,就把香火奉祀,后建庙崇拜。<<云林县东势厝赐安宫沿革>>中记载,明崇祯(1628──1644)末年,潮州人蔡鸿均渡海赴台途中,忽遇台风肆虐,危急之际,他祈祷三山国王神保佑,果然化危为安,随风漂泊于台湾西岸登陆,便筑茅屋供奉香火拜祀。

移民平安渡台之后,又遇瘟疫流行。在缺医失药的状况下,他们又祈祷国王神再来庇护。据<<云林县大埤乡太和街三山国王庙沿革>>所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太和街瘴气,令民众染上流行病,众人便到国王庙里求神祛厄,病者竟依愿痊愈,众感神灵显赫,拜者不绝。

相对来说,粤民比闽民移台较慢。因西部平原已被闽民所住,粤民便到中部、东部山区。原住民为保护以为生的鹿场,及猎取人头祭神陋俗之需要,时出杀汉人,对粤民构成威胁。为了生存,粤民不得不依靠集体力量来抗争。他们联合开垦荒地,把三山国王神牌奉于田寮或居屋,请神庇护,与天灾人祸搏斗。到了开垦成功,初成村社,便集资建筑简陋的庙宇,

以供神位,答谢神恩,国王神变为村社守护神。云林县北港镇乾元宫,“本庙主祀三山国王庙分香至酵,镇宅奉祀。其后住民日增,信仰渐盛,庄民协同创建庙宇,由民宅迁入庙殿供奉。”(见<<云林县志稿>>)。

由于上述原因,台湾三山国王庙的分布及其相互间的“分香”关系,见证了粤民渡台开荒、定居、发展的历史足迹。

2、是两岸亲缘的精神纽带

三山国王文化,是对有功于民先哲的崇敬与期盼,对远古的怀念,而粤民带着故土的国王香火移台,使大陆古老的民俗文化在台生根、繁衍,最后传播全岛,形成了两岸民众亲缘的精神纽带,是日本殖民主义者、台独分子难以逾越的障碍。

日本侵略者占领台湾时,实行“皇民化”,企图消除台湾人与祖国人民的认同感。日人把台民信仰来自大陆的三山国王、妈祖、韩文公等神灵,视为眼中钉,不断打压。按上世纪八十年代<<云林县大埤乡太和街三山国王庙沿革>>所记,1937年日本殖民当局下令把该庙全部神像集中运往斗六郡焚毁,改奉日本大麻神。台民不忍祖先由大陆迎渡来台奉祀的神像被焚,冒险把其中“老三王”神像偷回家中秘奉,避过被焚厄难。1946年台湾光复,台民立即把神像迎出,并募资重塑其它神像、修建庙宇,成为当地欢庆光复的盛事。

国民党统治台湾后,两岸长期隔绝,台湾与大陆的三山国王文化交流也随之中断。随着1987年11月起,台湾当局开放民众回大陆探亲,三山国王神的信徒们也纷纷返大陆“探亲”。先是妈祖信徒掀起回闽南湄洲“探亲”热,继之是国王信徒回霖田“探亲”热。

1987年至1988年2月,台湾多个国王庙寻根团到大陆,均未找到霖田祖庙。1988年3月6日,宜兰县冬山乡振安宫由管委会主任陈添财率领26人“探亲团”启程前往粤东,终于寻到霖田祖庙,迎回三尊神像。3月29日振安宫举行三像返台迎神会,4月11日举行过火仪式,皆十分隆重。振安宫是300余年前38人随郑成功入台,并奉神像移居于宜兰冬山,建庙奉祀。1988年8月起,花莲护国宫、斗六顺天宫、屏东林边三山国王庙、嘉义庆宁宫、丰原德惠宫、埔里奉天宫,均向振安宫索取霖田祖庙资料13。

1991年8月,宜兰县右冒三山国王庙40人,抬神像到大陆寻根,辗转至霖田祖庙。

台湾一些影视公司,先后数次来拍霖田祖庙、三山录像或电视,回台放映,以慰广大台胞寻根宿愿。

3、是发展两岸旅游业的重要项目

三山国王文化,像其它民俗文化品类一样,也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旅游文化,既有精神意义,也有经济意义。

早在1986年7月18日应汕头市领导人之邀,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地理学者、潮安县人陈传康(已故),到霖田祖庙考察,认为它“历史悠久,是漳潮梅一带规模较大的庙宇,若加修复,完全可以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与办宗教旅游。”“开发宗教旅游乃是海外侨胞的心愿,旅游业必须适应游客的要求,不要一提宗教就以为是搞封建迷信,其实这是对文化的评价问题。”14

由于霖田庙是台湾三山国王庙之祖庙,是100多座国王庙、数百万信众的“根”,台胞们总想“常回家看看”,前来朝拜、烧香,一批又一批,络绎不绝,辗转而至。其次数之频繁、人群之众多,在台胞访大陆热潮中,仅次于“妈祖热”。它又带动了信徒之外的台胞例如文人、学者等各阶层人士,前来观光、考察。笔者于1994年就接待台湾学者邱彦贵,应约介绍潮汕国王庙的分布和信仰民俗。上述本身,也是一种“寻根旅游”。

台湾国王庙,大多数香火是源于霖田祖庙,但有的是从潮汕其它国王庙奉香火传过海的。

例如,清康熙年间(1662──1722)饶平县大埕镇程南村的鸿程大庙国王,就传到台湾云林县大埤乡大德村太和街,故也成为台胞寻根旅游之处。

鸿埕大庙,相传创于800余年前之北宋(960──1127),在明<<东里志>>中庙记未载明创之何时。匾刻“东方保障”,建筑宏伟,国王像等多达44尊。1984年起,已不断重修一新。

2001年9月,笔者就参与接待太和街三山国王庙进香团308人,朝拜饶平鸿埕大庙和霖田祖庙活动。他们以庙管委会主任陈福星、副主任刘瑞德为领队,成员八成是饶平县明末移台者后裔。这是台湾国王庙进香团首次直航大陆拜祖。进香团从20日于台中港乘船起程,直航金门,转厦门,参观鼓浪屿、东山岛,由旅游部门安排客车载往粤东饶平县大埕的鸿埕大庙祭拜祖庙,受到逾万民众欢迎。再往汕头市歇夜并参观市容。23日早上往揭西县河婆镇,朝拜全潮最早国王祖庙霖田大庙,受到县领导人田映生、陈桐荣及黄垅章、田广平和数千山民欢迎。该团自带锣鼓队、舞狮队和8尊国王神像来朝拜,并赠刻着“泽被蓬瀛”木匾、

香油金。进香仪式隆重庄严,场面动人。当夜返汕下榻时,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局、市旅游总公司领导人,专程前往看望。25日早上,该团结束进香之旅,踏上归途,照原路平安返至台湾。笔者按亲历见闻,写成<<台湾三山国王庙进香团首次直航祖国大陆朝拜祖庙>>,载于26日<<中国新闻>>。该庙管委会自1999年起多次组团来鸿埕大庙、霖田祖庙进香,并于1999年3月28日邀请霖田祖庙赴台会香,在岛内引起轰动。

2006年3月15日至16日,又有台湾彰化县36家三山国王庙联谊会383名会员,和在大陆投资台商数十人,总共400多人组成的三山国王文化交流团,由会长潘俊光率领,到揭西县进行文化交流,并举行大型进香拜谒霖田祖庙活动。这是台湾进香团至今阵容最大者,也是从台直航金门而来。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9年以来,来霖田祖庙祭祖的台湾进香团近400个、近万人次。东南亚国家的进香团也络绎不绝。这些进香旅游活动,既密切了两岸亲缘、交往,又促进了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2006年9月3日

作者单位:汕头市委台办

附:明贶庙记

(元)刘希孟

皇元统一四海,怀柔百神,累降德音。五岳四渎,名山大川,所在官司,岁时致祭,明有敬也。故潮路三山神之祀,历代不忒,盖以有功于国,宏庇于民,式克至于今日。休潮于汉为揭阳郡,后改为邑。于西北百里有独山,越四十里又有奇峰曰玉峰。峰之右,乱石激湍,东潮西惠,以石为界。渡水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为镇。越二十里有巾山。地名霖田,三山鼎峙。其英灵之所钟,不生异人,则为明神,理固有之。世传当隋时,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界石,庙食于此。其地有古枫树,降神之日,上生莲花,绀碧色,大者盈尺,咸以为异。乡民陈其姓者,白昼见三人乘马而来,招己为从,忽不见,未几陈遂与神俱化,众尤异之。乃周爰咨谋,率巾山之麓,置祠合祭。前有古枫,后有石穴,昭其异也。水旱疾疫,有祷必应。既而假人以神言,封陈为将军。赫声濯灵,日以益著,人遂共尊为化王,以为界石之神。唐元和十四年,昌黎刺潮。淫雨害稼,众祷于神而响答,爰命属官以少牢致祭,祝以文曰:“淫雨既霁,蚕谷以成,织女耕男,衍衍欣欣,是神之休庇于人,敢不明受其赐?”宋艺祖开基,刘    拒命,王师南讨。潮守侍监王某诉于神,天果雷电以风,  兵败北,南海以平。逮太宗征太原,次城下,忽观金甲神人,操戈驰马突阵,师遂大捷,刘继元以降。凯旋之夕,见于城上云中曰:“潮州三山神。”乃诏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庙额曰:“明贶”,敕本部增广庙宇,岁时合祭。明道中,复加封“广灵”二字。则神大有功于国也,尚矣!潮之三邑,梅惠两州,在在有祠,岁时走集,莫敢遑宁。自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迄今至顺壬申,赫若前日事。呜呼盛哉!神之庙食于是邦,与山为砺,与海同流,岂徒曰捍我一二邦!以修。

(录自1999年贝闻喜、杨方笙主编<<三山国王丛谈>>第73至74页。此庙记作于“至顺壬申”(1332),原载明<<永乐大典>>,被录于清<<揭阳县志>>卷十八中,而清<<潮州府志>> 所录却有所欠妥,今取前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