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居住福建的原始人类属于海洋蒙古利亚人种。根据万寿岩灵峰洞发现的距今18万年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漳州、清流、三明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牙齿化石、人工石铺地面等,证明福建早在18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创造出远古文明。当时的原始人类,大多选择靠近江河两岸的台地和滨海的丘陵上居住。大约在5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已经广泛分布在闽江、汀江、九龙江、晋江流域和边海岛屿地区。这些原始人类在距今3000年以前已经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闽文化。它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时代的文化比较,既有一些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从福建原始人类的经济生活内容看,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渔猎、采集与农业经济结合,形成多形态的经济结构,可以为原始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促进人体成长发育;二是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根据考古的发现,福建原始人类除从事农业、渔猎外,还从事手工业劳动,主要有陶瓷业、纺织业和造船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不利于交换经济的发展;三是锄耕农业获得高度发展,却始终没有向犁耕农业过渡,而且畜牧业也不发达,社会前进步伐较慢。到了周朝,形成七个大部落,史称“七闽”。
与“七闽”关系较密切的是浙江的于越族。在越王允常时代,于越族有人进入福建定居。于越首领无诸统一“七闽”,自称闽越王。原先比较落后的七闽迅速发展成为百越诸族中最强大的一支。七闽和于越族融合而形成闽越族;七闽的分布,除今福建、台湾外,还包括浙江南部(古代温、台、处三州)、赣东地区以及广东的潮梅地区。闽越族习惯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驾舟在江河、海水中捕捞水产。闽越族人擅造舟航海,他们“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他们带来了捕鱼造舟技术,使原本农耕文化发达的福建,开始转身向海,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海上钓鱼和捕鱼也渐渐地发展开来。
早在史前时期,东山岛已有人类的生存和活动,2008年3月首次在岛屿上发现的太阳纹岩画遗迹经推定为青铜器时代闽古越族人的文化遗产,15000年前的台湾海峡还是陆地,后来冰进高潮退却,海平面逐渐上升才被渐渐淹没,仅留下一条连接大陆与台湾的浅滩。这浅滩就是地史学家认为的连接海峡的“东山陆桥”,古人类就通过 “东山陆桥”完成了早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并从未中断。古越族群文化通过 “东山陆桥”跨越台湾海峡,向西太平洋拓展传播,并繁衍发展为“南岛语族”。东山是“东山陆桥”的“桥头堡”、“南岛语族”起源地之一、中原文化向台湾海外传播的“中转站”。
东山岛文明始于唐、盛于明。隋唐以后,随着戍边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下,给东山带来了新鲜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此交融碰撞、交相辉映,并在海峡两岸穿梭交流,大放异彩。形成了“史前文化”“关帝文化”“石斋文化”“闽南文化”“渔猎文化”等多元文化特征。特别一提的是东山岛的“渔猎文化”,至今东山岛人都保留着钓鱼和海上捕鱼比赛的习惯,据了解,目前东山岛快艇钓鱼船只已有2700多艘。东山岛渔民精于“渔猎”,称离岸九海里左右的海域渔产最为鲜美,加上物流业日趋便利,近年来东山岛的野生鱼鲜被广泛地售卖到全国各地。
(来源:腾讯大闽网,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