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地名话乡愁
冬天,在古城散步是件快乐的事情。我常常和老沙结伴穿行在或窄不能并肩,或宽可行车,或平敞,或崎岖的小巷里,品味着散落在坊间的历史文化,享受由之带来的惬意!
冬日一个下午,我们正在泡茶聊天,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就是古城有很多带脚的地名。我一口气说出树仔脚、观音亭脚、茉莉花脚、城脚、尖石脚、文公祠脚等六个地名。老沙见多识广,啜一杯茶,神秘地说:还有几个脚,你应该懂得,只是没注意到,在南门大埕后面有个松树脚,还有顶街的华表脚。我们一时兴起,就来个说走就走的八脚步古城之旅。
树仔脚是八脚步古城第一站。树仔脚以前是九街的东坑片区,有着浓浓的田园气息,现在属于苏峰社区。我们经过旧车头,走进东坑的小巷,来到布埕。以前人们在这里染布,所以称布埕。布埕最重要地方要算“御乐轩”,御乐轩是东山南音的重要场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考古价值,也叫老爷庙。以前这里称为 “下间”,因为在牛车场顶还有一间同样供奉着南音鼻祖孟昶的“御乐居”,人们称那里为“顶间”,但那个“顶间”现在搬到下面的红厝池那里,看来“顶间”和“下间”的叫法要反过来了。走出学仔下,穿过大路,对面就是树仔脚。树仔脚居民住房整整齐齐,一排一排的,巷子里面紧挨着水产公司大库,无路可通。老沙回忆:早前这里有一个大池,岸边都是大沙堆,种着几棵不知是木麻黄还是刺桐的大树,人们常在这里纳凉、放牛,就称此地为树仔脚,也把这个池叫树仔脚池。最近南门片区正在拆迁,水产大库拆掉后,这一带的树仔脚地貌有点回到原来的样子,以前这里都是池塘,七星池的水通过河沟尾,流到前面的埭沟,给东坑农业灌溉带来丰富的水源,因此七星池也有聚财池之美称!
离开树仔脚,我们经过牛车场、口菜园、东澳路,一路到了恩波寺,往渔具社方向拐,来到第二站观音亭脚。这是铜陵人比较熟悉的地方,九仙山恩波寺的观音亭就建在上面,人们称这一带为观音亭脚。观音亭脚地处九仙山下,属于码头社区,顺山势绵延而下,既有庙宇边的祥和,又有通往港口的繁荣,自古就是铜山群众喜欢居住的地方。老沙介绍,原先这里非常美,绿树成荫,奇石俊俏,泉水甘甜,旁边还有个观音亭池,据说池里有一只吸了仙气的大青蛙,和斗箕一样大。有一年,发大水,这只大青蛙被水冲出来,有一个姓陈的青年人大胆地宰杀吃了,没想到他后来竟然活了一百多岁,那些跟着他吃的人也都高寿。老沙指着下面一条小巷说:这一带以前叫草埔尾,再下去就是衙顶,那里有石龟石和石狮石,旁边就是大名鼎鼎的大井头,井底的两个大涵不断涌出甘泉,千年不旱。我很好奇那一带为什么叫衙顶?老沙解释是明朝在这里设一个中营衙,住在附近的居民区就叫衙顶。
我们边走边聊,来到瓮妈庙和关隘顶的交接处,拐进路边一条小巷,走下台阶,经过“番公”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清幽小巷,一边是垂直石壁,一边是居民住房,这就是范公巷。清朝时候,有个姓范的官员退休回乡后住这里,人们就称之为范公巷。老沙指着巷内一颗苍劲的老树说:很久以前,这户人家种了这棵茉莉,人们很喜欢这棵花开鲜艳、清香怡人的茉莉,干脆把这里也叫做茉莉花脚。其实这树真名应该叫鸡蛋花树,但铜山人都习惯叫茉莉。早在2008年,我在码头社区蹲点时,就知道这里人们把这棵鸡蛋花树叫茉莉,当时很不解。后来在城内文公祠脚又看到一棵同样的树,当地老人也称之茉莉。那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家乡人都称鸡蛋花树为茉莉啊!可为什么要叫它茉莉呢?这种树原产美洲,叫缅栀子,夹竹桃科的,花开色彩鲜艳,外沿是白色,里边是淡黄色,好像蛋清蛋黄一样,所以叫鸡蛋花树。这树的花香像极茉莉花香。我个人猜测以前铜城的树木很少,还没有木麻黄、相思树、桉树这些外来树种,只有常见的刺桐、朴树、榕树,人们不懂这树名,觉得花香和茉莉一样,跟着叫茉莉,没想就这样传下来。
走出茉莉花脚,站在关隘顶上。如果说茉莉花脚幽雅温馨,因为她有铜山人行善德的番公庙,有百年溢香的鸡蛋花树,有儒雅和蔼的老范公;那么眼前的澳路街则是雄浑悲壮的,在这条街上有九王大设计痛打撞拼贼的雄壮故事,有班兵家属吴碧良不堪骚辱抱三个小孩跳井的悲惨故事,有乡贤马老师的宜宜轩、瑞书楼、十笏居,这真是一个岁月沧桑的地方啊!
我们从后街头漫步到后街尾,绕过大庙头拐到箭场境,前往第四站松树脚。眼前的箭场境与铜山古城一样古老,以听暗卦而闻名,在铜山是绝无仅有的。古城的百姓有了不解之事,就会在晚上时间,找个懂得解卦的人陪同,先到箭场境烧香,问清听卦方向后,然后到巷子里的窗户下听人家说话,听到一句觉得有意思的话就回来卜卦,若卜得双杯,解卦人就开始解卦了。铜陵民间流传着很多听暗卦的趣闻,老沙说有个怀孕人家来问生男生女,听到一句“买一支风扇”,解卦人说一支就是男孩,后来还真的是生男孩,真是玄乎其妙啊!
箭场境旁边是谢长廷祖先谢建雍的故居“武功第”,紧接着是顶下巷,以前这里是个广场,守城的军人在这里练习射箭,所以就称箭场,旁边还有马房、校场、旗杆等,都与军事有关。这个广场有一棵大榕树,铜山人早前都管榕树叫松树,于是称这一带为松树脚。松树脚前面毗邻南门大埕,解放前是群众春季赛焰火的场所,晚上很热闹。我们走到巷底的是保境,往北拐进一条小巷就来到了城脚。这是铜陵人非常熟悉的地方,漫步在明城墙,感受着静谧祥和,时间仿佛穿越到从前,那时这里没什么居民,站在城墙上眺望,只见南门大埕绿树成荫,七星池里梁山倒影,南门沙湾飞凫翔集,东坑埭沟碧水如带,好美丽的海城物色!真是风光旖旎,步步换景!
告别松树脚、城脚,我们走进城内拜访几个蕴含浓厚文化气息的脚。经过下街,穿过旗杆巷,来到顶街的华表脚。为什么要称之为脚呢?原来这是过去住在后山顶、狮哥奶顶的人们习惯叫这里华表脚,叫多了就流传下来。望着这个看尽古城繁华与沧桑的牌坊,我们非常感慨!这牌坊是铜山第一位科举登第的唐文灿先贤,因其为遗腹子,为表彰母亲守寡,抚养成人,奏请朝廷诰封,表彰节操而立的华表。牌坊东面写着“科第开先”,西面写着“纶章垂耀”。从《铜山志》记载的时间顺序看,铜山第一位举人应该是游天庭。但为什么通常都说唐文灿科第开先呢?原因不外两个:一是游天庭幼小就离开铜山到漳浦,在铜山的记载不多,现存的史迹也很少,只有在竹枝山北麓有一块他儿子游中林题写的摩崖石刻“笔插云端”,而且他自称白鹤山人,白鹤山就在漳浦;二是唐文灿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兴教办学,为铜山渔乡文风蔚盛打下坚实基础,为铜山留下不朽功勋。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牌坊毁坏严重,两边都被民房占据,近年来各级呼吁重修牌坊呼声也很大,但愿这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历史古迹能够很好的保护下来。
我们沿着顶街路,路过答阳宫、大间店、苍龙境,来到公园社区往关帝庙的斜坡,这里就是尖石脚。社区后面的山上有一块尖尖石头,人们称为尖石,这座山也跟着叫尖石山。以前在尖石下面住着姓陈、姓方的人家,文人雅士多,他们喜欢戴角巾,所以这石头也叫角巾石。相传这尖石很有灵气,关帝庙的青龙位是风动石,白虎位就是这个尖石。老沙指着左侧的广场说:这是以前的旧公园,公园社区、公园学校的名称都来源于这座公园。在八年抗战中,我们东山人民自发捐款购买一架战机,命名“东山号”支援前线抗日,当时县长楼胜利倡建了“献机纪念碑”,这是全国少有、全省唯一的。我们走进公园,来到纪念碑前,老沙介绍这碑高七点七米,意指七七事变,小时候他唱过的民谣“查埔俭烟支,查姆俭胭脂,拜神俭纸钱,煮饭俭把米,俭俭给前方买飞机,打死矮古日本坏东西”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告别了献机纪念碑,我们前往八脚步古城最后一站。走到城隍公前面的石子路,看到路边很多残留的石栏杆、石台阶,这应该是旧公园的遗迹吧。经过三仙洞,朝着文公祠方向走,就到了文公祠脚。我们沿着半山腰小巷悠然漫步,又看到一棵被叫做“茉莉”的鸡蛋花树,同样苍劲古朴。经过旧党部、方正宫、狮乳泉,我们来到一座古老的大房子前,我对老沙说:“这是炳文先生的老家陈氏祖祠,我曾听他讲其先祖衡南公,家境贫寒,但矢志科举,等攒足盘缠参加科考已是暮年。嘉庆皇帝来考场巡视,见其白发苍苍,就拿卷阅读,不禁被他的文采所感叹,就赐他免考,赐“文魁”牌匾一块。这一带可是城内后山最有名的风水宝地,陈氏祖祠前面有个蟳穴,两只大螯非常形象,蟳石下有泉水吐着泡沫,好像螃蟹吐沫一样,泉水非常甘甜,石头旁边刻着“泓沚泉”,可惜后来被破坏了。陈氏祖祠右边是笔架石,上面刻着清朝政府公禁,是文庙武庙的龙脉!陈氏祖祠下边是七曲巷、喇叭巷,单单民国时期这一带出了陈雯登、萧笠云、林嘉、卢植五等诸多了不起的人物。我们走到笔架石前,老沙不由感叹道:真的太美!没想到小巷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好的东西,要是当年没有这个公禁,不知现在是什么情况。多年来,我也非常喜欢这里的气场,仰慕着衡南公、萧笠云等前辈一生好学、矢志不移的励志事迹,去年还写过一首七律《文公祠脚》以志此地:
后山五老有遗风,胜迹萧然隐巷中。
笔架天高三石鼓,狮泉月落一弯弓。
寒侵蟳穴汤烟散,光射星楼夜色红。
酬志何憎谁齿豁,文魁犹赐白须翁。
我们依依不舍告别笔架石,走过狮舌、火药局,又回到顶街。细数着今天重走的八个脚,意犹未尽。我对老沙说:俗话说,有脚就有头。铜城有什么头的地名?老沙真的是见多识广,一口气列出:旧车头、桥仔头、大庙头、大沟头、后街头、大井头、城脚头、澳仔头。尽然有八个头!
我开玩笑说:俗话说,有头必有尾。铜城有什么尾的地名吗?老沙笑着回答:“那可多了,澳角尾、东京尾、团结路尾、后街尾、草埔尾、西潭尾、田尾、片尾、河沟尾、虎尾”。我有点吃惊,这尾的地名有十个,而且大多都很陌生!老沙进一步解释:东京尾就在风动石景区栈桥下面,具体在“佬仔”这个沙滩过去的礁石那一带,现在还有这个叫法;草埔尾就是在观音亭脚那里,现在少有人叫了;西潭尾就在澳雅头的碾米厂西边,当时那里有个西潭泉;田尾,片尾都在大澳社区,河沟尾在东坑树仔脚附近;虎尾就在你家后面山下,伏地虎的尾巴是也!
真是涨知识了,没想这一聊可以聊出这么多有趣地名来。老沙又笑着说:有尾就有顶。载棚顶、牛车场顶、草厝顶、大伯公山顶、九仙顶、瓮仔池顶、关隘顶、衙顶、城顶、坎顶、后山顶、文公祠顶、尖石顶、狮哥奶顶、盐埕顶、池仔顶、埕仔顶。好家伙,有十七个!大部分熟悉,就是盐埕顶不熟悉。老沙解释盐埕顶就在陈大佬故居旁边,三仙洞下面,月眉厝右侧,明朝这里住有盐运使,这一带就叫盐埕顶。
老沙接着说: “有顶还有底。田办底、咸田仔底、菜园仔底、澳仔头底、角仔底、铁桶仔底”。这六个底我倒是很熟,角仔底其实是澳角尾那里,铁桶仔底我小时候常去那里下工摸螺子呢!
正当我沉浸在感叹铜城地名之有趣,赞仰铜城历史之沧桑时,老沙又说出数字地名的歌谣:一水斋、一线天、一粟庵,双帆石、双硿井,三枝牌、三支尖、三仙洞、三角窗,泗州佛、泗美宫、四清楼、四城门、四官井,五里亭、五老石,六角井,七星池、七星路、七曲巷、七间厝,喇叭巷、蜘蛛网,九仙顶、九丘田,十大埕、十大庙。还有八千二,二十一坎,七十二坎,十八瓮公,十九间,二十一间,百鸟归巢,万军井,万福公,万鸡山等数字地名呢!这些数字地名有的已经没了,如一粟庵在恩波寺旁边,已经毁弃;三角窗,建团结路时已拆掉;四清楼在南门海堤七星路旁边,知道的人不多;九丘田在后径林竹枝山下,已不存在。
一路聊地名聊典故,一路感叹不已!此时,老沙突然长叹一声:可惜现在换新门牌,都没把地名注上,这让很多乡亲里人都感到难受!这地名既是一种乡愁,也是一种文化,更是发展古城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就经常碰到在外的游子,一说起家乡地名就格外亲切,外地的客人一看到铜山的地名也格外的好奇!下一步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呼吁公安、民政、镇政府、社区、文促会等部门,再把古城地名重新整理出来,让这些承载铜城历史文化的地名重新回到我们身边,那不知该是一件多么有功德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