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58年从厦门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东山县工作的。在第二故乡,我目睹和亲历了东山从风沙肆虐的贫穷海岛走向环境优美的小康社会,感受最深的是东山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根治风沙、绿化海岛。

风沙对东山的危害我是有切身的感受的。1959年我在东山报社任记者时,有一次刮台风,那天晚上,陈城水库民工连夜抢修面临着决堤的水库堤坝。为了采访第一手材料,我连夜骑着一辆自行车从报社出发,沿着西陈公路急驰。那一夜,没有月亮,只是凭借着有一点微白的沙土公路行进。大约行至山口段,忽然,连人带车翻倒在地,起身一看,才知道原来我的自行车冲到一堆沙丘上。因为沙丘同公路的颜色相近,在微光中难以分辨出哪是公路,哪是沙丘。风沙对东山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1963年的一天,我作为县委办的干事,随着谷文昌书记骑着自行车到陈城,行至我前年冲沙丘处,谷书记下车在公路上。不过,此时此地并无沙丘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成荫。只见谷书记边来回走动,边观看着公路两旁木麻黄树的生长状况。原来,在全县大规模沙地造林成功后,谷书记就把眼光转移到做好常被飞风沙掩埋的公路造林,决定在风沙最肆虐的山口至湖塘的风口造一公里长的木麻黄树。经过几年的维护管理,此时,木麻黄已经长到3—4米高,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公路两旁的树梢交织在一起,即使太阳当空的中午时分,公路的中线也见不到成片的阳光,只有婆娑晃动的“鸡蛋影”。时任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到东山视察工作乘车至此地,特地下了车,流连忘返地徘徊在绿荫掩映的公路上,风趣地说“这就是东山的林荫大道”。这一公里木麻黄织就的“林荫大道”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美好的记忆中。

第二次飞跃是80年代发展创汇农业。

1985年底我从县委办调到外经委工作。那几年,以芦笋为中心的创汇农业蓬勃发展。尤其是以前深受风沙害最大的陈城镇一带的沙质地种植的芦笋最多。在芦笋收获的季节,最忙的是采摘芦笋姑娘,她们每天天没亮,就到芦笋地里,把采摘的芦笋放在箩筐里,天一亮就摆在路边等罐头厂前来收购。那些年,速冻芦笋和芦笋罐头是最吃香的出口创汇龙头产品。因此,许多生产芦笋制品的罐头厂也就应运而生。芦笋的发展使农村很快富裕起来。采摘芦笋的姑娘自豪地说,每天采摘芦笋所卖的钱可以换一只金戒指。之前,农村的“万元户”屈指可数,时下,“万元户”可谓遍地开花,兴建新房的农户,比比皆是,系前所未有的,全县农村呈现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

我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对农村的变化感到无比欣喜,于是,写了一首题为《芦笋园遐想》的诗:

东海绿洲绘新图,阡陌之间化沃土,

千顷芦笋展翡翠,昔日沙滩变宝库。

东山芦笋名声蜚,细嫰甘香富纤维,

蔬菜极品称佼佼,绿色食品列名贵。

商品成了抢手货,客户云集何其多,

远洋货轮通五洲,创汇农业拓先河。

采笋姑娘手灵巧,翠绿丛下觅笋尖,

丰收喜悦脸上漾,欢歌笑语田间飘。

绿洲田野跃音符,劳动致富谱新曲,

雪白芦笋闪银光,映照海岛小康路。

第三次飞跃是90年代的口岸对外开放。

1991年,我从外经委调到口岸办工作。1991年12月1日,国务院同意东山港对外国籍船舶1开放。为了迎接口岸正式开放,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1992年12月16日,交通部批准东山港于1992年12月28日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东山港至今仍然是全省唯一的对外开放口岸,对东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来积极的作用,提高了东山的知名度。

【作者简介】

林泽传,历任东山报社记者、东山县委委员、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外经委主任兼党委书记、县口岸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