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日报讯(林长华 文/图)昨日,笔者听说东山岛梧龙村发现一块鼓形的古代“拴船石”,特地驱车到现场。在村子南面一片荒杂地的小径边,退休教师林全福指着草地上一块四方形石头介绍:“这就是古代遗存的拴船石。”
笔者掏出随带的卷尺测量,该拴船石直径52厘米,高44厘米,重约800斤。它的正中间有个14厘米见方的孔,深16.5厘米,上窄下宽。石孔在古代用以打木桩,供船只靠岸挽缆、稳定船身。令人感到新奇的是,拴船石其中一面有一个佛像面部浮雕,当地人也称“佛公石”。林全福先生说:“它一方面可以拴船,一方面起到镇海煞的风俗作用。”
梧龙村位于东山岛东南方,东邻著名的金銮湾,南毗冬古渔村,素称“鱼米之乡”,渔业以拉山网、捕鳗苗和海水养殖为主,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据史载,梧龙村始建于明代,原名“浯龙”,名胜古迹较多,还有小刀会首领林美圆领导农民起义的光辉历史。据《梧龙林氏族谱》记载,早在建村前的宋代,村子附近的“浯江”可通航东赤港出海,是“商家水路交通要道,可泊船于‘永清桥’东小码头,故此邻处有‘运石头’‘船上’‘船坞’等地名。”专家判断,这块拴船石是明代该村开基前,有可能是宋代或更早的海港岸边挽缆船只用的。据载,该村宋代海港北岸有一座“佛公庙”,拴船石上的佛像浮雕可能与此有关。
来源:《闽南日报》2018年8月1日第四版
作者:林长华
http://218.86.31.69:88/html/2018-08/01/content_191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