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气节·道义

凡研究福建和漳州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谁也绕不过去,如果没有他的明朝,就如没有屈原的春秋战国。他就是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理学家、民族英雄黄道周。

1644年,明末的历史天空,阴云密布,残阳如血。这一年,闯王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即景山),不久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李自成兵败,清军占领了京城后,长驱直入,步步南下。当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推翻明朝中央政权的消息传到江南后,明朝陪都南京的文武大员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建年号弘光。

弘光政权建立后,召黄道周入京,任吏部侍郎,后升任礼部尚书。黄道周本来对弘光政权并不抱什么希望,但从国家利益和做人的道义出发,还是赴京上任。

“老臣拼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黄道周满怀爱国报国的热情,上书朝廷,献抗清复国之计,但遭到奸党要人马士英、阮大铖的打击排斥。不久,唐王朱聿键在郑鸿逵等人的保护下,至浙江桐庐。黄道周闻讯,赶往相会。唐王倒有励精图治、恢复社稷的抱负,也很器重黄道周。两人在船上促膝长谈,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为此,他上书唐王,提出了驻跸衢州,号召江浙,联络江右(今江西),坚持抗清,收复国土的正确主张,坚决反对郑鸿逵拥王入闽偷安的企图。但做不了主的唐王却被郑鸿逵带过仙霞岭,逃入福建。

1645年8月6日,唐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赐黄道周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郑芝龙为平国公,郑鸿逵为定国公。黄道周怀着匡复国家的崇高抱负,希望能和武臣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合作,整顿朝纲,出师北伐,收复失土,却又遭郑氏排斥。

黄道周不顾势单力薄和旁人讥笑,怀着以一苇独斗狂澜的气概,毅然决定率师北伐,他上书隆武帝说:“臣以国耻未雪,中夜抚心,思圣朝垂谕之言,一字一泪一血,是以奋不自量,务请行边。而旁观侧目,姗笑诋讥,臣茫茫无觉,犹聋马思钟,哑蝉操琴,了不知其意何在。”隆武帝赞许黄道周的壮举,而兵权在握的郑芝龙却多方阻扰,不给军队、粮草和兵器。隆武帝爱莫能助,给空札百道,叫黄道周自己去招募。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
黄道周,怀着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胆忠心,于1645年9月12日,带领门生和士卒1000多人,从福州出师。黄道周的壮举,激起巨大反响,八闽父老纷纷送子弟前来参战,沿途各地志士纷沓而至。黄道周迅速将义军整编,扩充到四五千人,最多时达几万人。

11月6日,义师出关,向徽州进发。队伍分三路出击:一出抚州,一出婺源,一出休宁。到牛头岭时,与清军遭遇,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但一些人也由此滋长了轻敌情绪。他们违背黄道周“师寡切不宜分,当并力一路”的作战方针,在胜利之后反而分兵深入,导致休宁、婺源、抚州作战相继失利,损失惨重。黄道周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终因寡不敌众,不幸在婺源被俘。黄道周被俘后,清军以为,得一忠义之士,胜得数州土地,遂用各种手段诱降,但他誓不投降,二度绝食共计21天,一次自杀未遂,正色唾斥前来劝降的汉奸洪承畴、陈谦等人。

1646年3月5日,黄道周慷慨就义于南京明孝陵附近东华门。临刑前,血书十六个字的绝命词:“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慨然与亲人诀别!

纵观黄道周的一生,其仕途历经坎坷,34岁才考中举人,38岁才成进士并选馆为庶吉士。从天启四年40岁授翰林院编修至62岁就义前的22年中,累计任职仅四年多,其中在天启朝任翰林院编修1年多,主要参与编撰《神宗实录》,因不满魏忠贤阉党专政而告假还乡;在崇祯朝累计任职近3年,历任右中允、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少詹事协理府事、经筵日讲官,由于正直敢言,所以被降调2次,罚俸1次,削籍1次,廷杖80,坐牢1年半。黄道周志在光复,最后不屈殉国。

治学·授业·书法

常言道:“专而不博则困,博而不专则杂。”黄道周一生精力主要用于治学和授业,他的学问既博又专,正如黄宗羲的评价:“如武库无所不备,而尤邃于《易》。”《四库提要》评说他的《榕坛问业》:“书内所论,凡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天下不随问,不尽作性命空谈。”当今学界视之为儒学大师。

明代中后期王学盛行,主张多悟道少读书,学风趋于空疏,而黄道周反其道而行之,不能不令人钦佩。他除了学问渊博之外,还勤于著述。据2009年东山县黄道周博物馆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仿真复制,已知黄道周单行本著述至少130种,总计达数百万字,涉及《易经》《尚书》《诗经》《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乐律、史学、类书、书画理论等方面,可谓著作等身,领域极广,其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

黄道周的学术,对明清之际一些地区的学者和学风,有过重要影响。一方面,他的弟子多达400多人,主要分布在闽粤浙赣苏皖一带。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方以智、彭士望、张履祥等人。另一方面,清代闽南地区学者,如蔡世远、蔡新、雷镔、林赞龙等都继承了他的余绪。

东山县铜陵镇古嵝山上,有一座著名的南溟书院。书院供奉着三位蜚声海内外的圣贤,东边是孔子,中间是朱文公,西边是黄道周。而今,许多文人墨客,登临东山采风写生时,每每都到书院来熏染圣贤的文气,这里每逢中考、高考期间更是门庭若市,香火旺盛。

据《漳州府志》记载,南溟书院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由福建巡海道蔡潮倡建。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廷强令铜山(今东山)迁界,书院被毁。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书院重建时,漳浦县令陈汝咸将黄道周请入主殿,供世人朝圣。

其实黄道周被请进书院,供人朝圣尽在情理之中。清《铜山志》载,南溟书院以教乡之子弟习礼书焉,菁莪化行,人文蔚起。从明嘉靖到清乾隆的200余年间,不到2万人口的铜山城共出了17位进士、83位举人、86位贡生、800多位秀才。其中佼佼者有:大学士黄道周、四川巡抚陈士奇、七省军务陈瑸和甘肃巡抚林日瑞等人,他们当中学养最好、地位最高的是黄道周。

黄道周以学者名世。他精通经史、诗赋、天文、历法、数学,书法和绘画亦见功力。黄道周曾明确地论述他对书法的态度:“作书乃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然而,他的书法惊世骇俗,不仅有异于文徵明、董其昌一路的温雅秀润,而且与徐渭式的粗犷豪放拉开了距离,以其戈戟森厉、生拗横肆的个性化书风辉映于书法史的天空。他与倪元璐、傅山、王铎四大家开创了一代书风,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

黄道周书法,以魏晋为宗,峭厉劲遒。他的行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不谐流俗,一如其人。宋荦《漫堂书画跋》称“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清王文治称“楷法格调适媚,直逼钟(繇)、王(羲之)”。秦祖永谓“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羲之、献之)神髓”。

黄道周的书风不仅在明、清两代颇具影响,近现代以来书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沈增植、潘天寿、来楚生、诸乐三、沙孟海等直接受其影响,或对其推崇备至。日本、东南亚书道以及当今中国书坛更有一大批仿效、追慕、临摹者。

黄道周传世书法代表作品楷书有《张溥墓志铭》《孝经》《榕颂》《石斋逸诗》等,其中《张溥墓志铭》(纵28.7cm,横193.8cm)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家文物一级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榕颂》(绫本,10个册页,每页12.5X23.8cm,全文共857字)经福建省文博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珍品”(现藏东山县图书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行草书有《山中杂咏卷》《洗心诗卷》等。《草书七言诗》为黄道周典型书风的代表作,作品气势宏大,卓尔不群,刚劲有力,纵横洒脱。2013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漳州,该轴藏品,获得“最具文化价值的藏品”称号。故宫博物院专家认定,其作品历经几百年沧桑,成为稀世珍宝。

乡贤·乡愁·乡思

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明万历十三年二月初九(公元1585年3月9日)降生于漳浦县铜山所深井村(今东山县铜陵镇)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黄嘉卿,服过兵役,起初对兵书兵法深感兴趣,后来改向外祖父学习理学,并能书法,善写大字,为人正直仗义。母亲陈氏,出生书香门第,熟读《四书》和史籍,通晓大义。这种贫寒、正直、勤俭、有知识的家庭环境,对黄道周品学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道周深爱自己的家乡,感念大海哺育之情,海岚熏陶之恩成了他挥之不去的乡愁。至今在其故乡东山县的岛屿山川中,仍保存着一批黄道周文物、史迹、书法等,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遗存。

东山东门屿的云山石室是黄道周少年读书处,黄道周少年勤奋好学,经常和哥哥黄道琛泛舟到此岛上的石洞苦读。《明史·黄道周传》评曰:“道周学贯天人,所至学者云集,铜山(东山)在孤岛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故学者称为‘石斋先生’。”

清末举人、书画家、诗人马兆麟先生诗云:“前明黄石斋,此地乐晨夕,浮白读《汉书》,研朱点《周易》。”
.
云山石室冬暖夏凉,清幽异常。洞口“云山石室”四个大字由黄道周亲笔题写,字长160cm,宽50cm,苍劲有力。侧有清巡抚潘思渠立的石坊,南面横镌楷书“黄石斋先生读书处”,北面额书“高山仰止”。对联“仰止高山已表儒林首出,溯游学海群推道岸先登”,每联长1.45米,宽0.25米,立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赞颂了黄道周的道德文章。

黄道周在少年时代,常常和好友刘善懋游憩于铜山九仙山上,写下了《铜山石室记》,叙述他“蚤岁日陟兹山,月出东望,荡漾两海,海中塔峰,正当架上,柱海与城,如圭护壁,心系而乐之。”赞扬这九仙山可以与天竺、虎丘、锡山、邹峄等名山名水媲美。黄道周的名声和文章诗赋为九仙山增添了秀色,真可谓“名山名士两相益”,而今九仙山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

在东山关帝庙主殿的石柱上悬挂着一副黄道周题写的对联,上联是:“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下联是:“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据考证,这副对联是黄道周1631年上疏辞官回到家乡时所书,表达两层含义:一是对关公一生功绩的评价;二是表达黄道周对关公的敬仰之情。

1990年7月,台湾地区宗教咨询委员李炳南教授到东山关帝庙考察,当他看到黄道周为关帝撰写的长联真迹时,恍然大悟道:“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正源于此!”原来台湾有上千座关帝庙,可以说,大陆有什么神,台湾就有什么庙。其中大部分关帝庙都“克隆”黄道周撰写的这副关帝联,原先不知出于何时何地何人所撰,李炳南教授东山之行终于找到了谜底。这副对联也是东山关帝庙确为台湾关帝庙香缘祖庙的历史证明。东山关帝庙,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岛风光旖旎,人杰地灵,曲艺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黄道周在京为官时,同僚称赞他学识渊博,问他:“您家乡的文风谅必发达?”他回答说:“吾乡海滨邹鲁,劳夫荡桨,渔妇织网,皆能咏唱歌诗。”由此可见,当时的民间曲艺已十分鼎盛。

明清以来,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东山歌册、南音、东山渔鼓、渔歌、潮曲清唱等20多种特色曲种,其中“东山歌册”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东山南音”2008年被列入福建省非遗项目。2015年1月,东山县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这是福建省首个、全国第46个“中国曲艺之乡”。

黄道周十分关心家乡贫苦人家,他羁旅京师,“无日不思回家”,“铜山诸亲友,皆无可致意者:岁月易迈,亲知难逢,愧吾淡薄,长怀此心”。他教育家人要悯贫恤苦,“一二石稻,亦可分给亲邻,勿吝也”,“佃人旧有九十石,新有三四十石,饘粥之余,可以分数石,以周诸亲之贫者”。

黄道周素有“闽海才子”之美誉,在他逝世后100年,清乾隆皇帝给予极高的评价,说他“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议溢於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给予更高评价,说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

(作者单位:东山县委宣传部)

原载于《福建理论学习》2016年第1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