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建党史》2019年第4期
作者:庒振基
1981年1月28日——1991年5月2日,十年内,项南三次下“天之涯,海之角”东海与南海之交的蝶岛(东山县)调研,与蝶岛结下未了情。
1981年1月28日,刚上任福建省委书记十来天的项南,首次来到蝶岛调研。当他登上蝶岛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乌礁湾畔上的赤山林场瞭望台顶,看着近处郁郁葱葱木麻黄树,连绵不断,远处条条绿色防护林带蜿蜒在近百里的海岸线上;听着讲述五六十年代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百姓植树造林的感人情景。是“绿色长城”见证了谷文昌那颗为民解忧造福的“寸心”,印证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项南对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在“秃头山”“荒沙滩”植树造林,改变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天换地的壮举赞叹不已。得知谷文昌病重在漳州医院,29日项南赶回漳州要看望。不幸,当夜,年仅66岁的谷文昌同志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脏停止跳动。1月30日上午,项南在漳州医院向谷文昌同志遗体告别时对其夫人史英萍说:“谷文昌同志南下福建,把自己的精力献给东山人民和福建人民,人民永远怀念他,四化建设就需要这样有事业心的干部。”1981上2月2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刊发了《为东山人民造福的谷文昌同志去逝》消息。文章是福建日报记者徐明新采写的,标题是项南修改定的。谷文昌,这颗被埋没十多年的“金谷籽”又在八闽大地发光。
纯洁、无私、担当的共产党人,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目标,他和他的心灵是相通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蝶岛百姓看到项南在福建日报为谷文昌同志“发声”,对未来的希望心里多一分自信。
一九八五年秋天,在改革开放的春潮里,蝶岛到处是弄潮踏浪的人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绿色芦笋绿满园,千家万户采笋忙;
千帆扬波闯大海,船儿归来鱼满舱;
养殖鲍鱼和鱼虾,海上网箱数不完;
工厂机器叫得欢,笋、鱼罐头换美元;
硅砂装船自动化,海港货轮穿梭行;
台湾同胞接待站,小额贸易火样红;
星级酒楼平地起,旅游“三产”大发展;
海关商检配套齐,改革开放走在前。
在播种希望和收获硕果的季节里,时任省委书记项南一行人员,时隔五年第二次风尘仆仆地下蝶岛调研。调研中,项南特地到铜陵镇九仙山上东山第一家三星级港资企业“东山华福酒店”了解运行情况。项南心里还记得去年“东山华福酒店”剪彩开业前,县里派人特地上福州委托为其书写“店牌”名。
项南中等身材,额高脸圆,端庄平和,目光炯炯、深邃睿智。他头戴鸭舌帽,身着灰色中山装,脚穿平底黑色老北京布鞋,有五六十岁年纪和随行人员深入岛上各行各业,信步走在街头巷尾,娓娓不倦地与干部群众打招呼、交谈、多数百姓知道这位平易近人的“大官”是主政福建以来,落实党的政策,纠正冤案错案,带领八闽大念“山海经”,发展乡镇企业,引进外资搞建设的项南。新加坡回故乡探亲华侨说,新加坡人称赞“项南是副总理级的省委书记”。
如果说,五六十年代谷文昌带领蝶岛百姓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在全岛开展植树造林,把荒芜的海岛变成“东海绿洲”,营造了海岛优良的生态环境,百姓过上温饱的日子,实现了蝶岛第一次蝶变。我们说,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蝶岛人在优良的生态环境里,大念“山海经”,大搞以种植芦笋为主的创汇农业及近海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改革开放富起来”,实现了蝶岛这只玉蝴蝶的第二次蝶变。
1989年夏秋之交,蝶岛同样经受了“八九”风波的波及,以芦笋罐头为主外贸出口受挫,笋农采摘的芦笋堆积田头,有的烂了,忧心忡忡。县委、县府一班人把笋农的忧记在心。1990、1991年,中共东山县委、漳州市委、福建省委相继作出《关于开展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学习谷文昌同志为民解忧造福的精神和无私奉献品格,走进笋园、笋农家和罐头厂;走出八尺门,争取外贸出口订单和扩大内销渠道,解除笋农的忧,稳住三万多亩芦笋种植生产,迈过风波波及的坎坷。正当蝶岛人学习谷文昌精神,发挥“山、海”优势,进一步谋求加大改革开放步伐时,1991年5月2-4日,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中国职业教育副理事长,离开福建工作五年后项南与一行人员千里迢迢的从北京来到蝶岛,深入农渔村、矿山、工厂、码头、渔港进行调研。
5月3日,项南一行人员来到蝶岛东南突出部“蝴蝶”翼尾——陈城镇澳角村。项南与随行人员登上海拔近二百米高,满山尽是高大挺拔美国“黑松”的澳角山顶眺望:身前是波涛万顷台湾海峡,海上南来北往商船穿梭而过;周边海上龙、虎、狮、象四兽屿,栩栩如生,被称为“海上动物园”;身后是蝶岛百里海岸线上绿色长龙——木麻黄防风砂林带;脚底下是澳角西南面,西南、西北两个美丽对称的月亮湾,湾里渔港泊满即将出海捕捞的渔船;湾的岸上,较远处是花园式的澳角小学,近处是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秀美的澳角渔村。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喜挂眉梢,被澳角美景陶醉,称是“人间仙景”。
项南一行人员下山,恰好是澳角小学课间操活动时间,走进学校参观。澳角小学学生三百来人,包括二班幼儿园,教师20多人。学校包括操场占地八千多平米,三层教学楼,建筑面积2500平米。学校坐北朝南,面向大海。教室周围花草争艳,绿树成荫。教学楼二楼荣誉室墙上挂满省、市、县颁发“农村小学示范学校”“文明学校”“德育教育先进学校”“农村小学示范图书室”等奖状。座谈会后,学校领导拿来萱纸、笔、墨,请项南为学校留言。项南凝思片刻,欣然挥笔,一气呵成,写下笔划酣畅、飘逸清新的题词:“澳角小学存:山好海好风光好,师好生好学校好。项南 一九九一年五月三日(如图)。”
农村小学办得好,与所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及村民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农村小学办得好,为农村培育人才,也是村两会、村民的期待。澳角小学新校园的投建,村财投资五六十万元人民币。项南赞誉澳角小学“六个好”,“山好海好风光风”也是在赞誉澳角村。题词字行间深深蕴涵着项南对澳角小学,也是岛上教书育人的学校,培养更多的英才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澳角村、对蝶岛发挥“山好海好风光好”特色,走在改革开放大潮潮头的期盼。
项南三次下蝶岛调研时,不忘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带到岛上:与工作人员挤乘中巴士、不搞迎送、不搞警车鸣笛开道、退酒席改吃“地瓜宴”、餐桌上“四菜一汤”不摆水酒、座谈会上退下桌上水果只留矿泉水……给蝶岛百姓留下一个个馨香、难以忘怀的故事,也留下一片片淳厚的深情。